保險真的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具
來看看一篇經濟日報的分析吧
■ 記者 葉慧心//【
「我一年就繳了1、2萬塊全民健保保費,幹嘛再去買醫療險?」全民健保因財務負擔愈來愈重,保費不時「漲聲響起」,不少人跟阿美的想法一樣,既然付了健保費,生病時,健保一定會照顧他,何必再掏腰包去買醫療險?
志成有不同看法,過去不曾發生或從未聽過的怪病,醫學界持續有新發現,醫療費用節節上漲又是個不可擋的趨勢,志成總覺得「萬事莫若買醫療險急」,也許沒有太多預算去買足所有的保險,但「怕病,不怕死」的他,對醫療險商品可是有著很高評價。
帳戶型保單 市場主力
「什麼保險都可以不買,但醫療險一定要買! 」台灣人壽董事長朱炳昱投身壽險業已六年,這句話是他分享個人對各類保險商品觀察後的最大心得,基於「好康道相報」的心情,他更逢人就鼓吹這樣的觀念。
究竟該不該買醫療險?怎麼買會最有利?
目前市場上的醫療險商品,是以「帳戶型」保單為主力。業者分析,這種保單因設有「總給付上限」,因此被稱為「帳戶型」,保戶在總額限制之內,終身都可獲得住院醫療等相關給付,直到累計給付總額達到帳戶的上限金額為止。
有些人買了帳戶型醫療險後,怕用不到或用不了,擔心會吃虧,對擔心吃虧的人,有保險公司提供可以領回醫療險帳戶餘額的保單。
在「帳戶型」醫療險商品當家之前,無給付上限的終身醫療險商品轟動一時,市場熱烈搶購。後來監理機關及業者擔心,醫療費用愈來愈高,沒有給付總額上限的醫療險商品,日後可能會造成保險公司無法掌控的財務負擔,無給付上限保單幾乎都停售了,「帳戶型」保單於是問世。
目前市場上還有極少數保險公司提供類似的無給付上限商品,滿足客戶需求,但銷售態度低調,保險公司不願聲張。
買無給付上限的醫療險是不是比較划算?保險公司當然不會願意做賠本生意,基於「保險對價原則」,無給付上限的醫療險商品保費自然比帳戶型醫療險商品要貴上不少。
醫療險除了給付總額有別,給付方式大致還可細分為「日額給付型」及「實支實付型」兩大類。前者是根據客戶投保時與保險公司所約定的住院理賠金額來給付,就是保戶住院幾天,就可領到幾天的定額給付住院保險金。
實支實付型保單則是要保戶憑單據,才能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,這類商品雖具「實報實銷」性質,但它仍有一定金額的賠款限制。
實支實付型的保費比日額給付型高,因為它的保障範圍較廣,像是病房費、雜費及手術費等都有理賠給付;日額型保單則以住院定額給付為主,但也可附加手術固定津貼等保障。
如果預算有限,又很想買醫療險,消費者應優先買那一類保障呢?
癌症醫療險 優先購買
壽險專家建議,「意外傷害醫療」及「癌症醫療」是最便宜又必要的保障,消費者可考慮優先購買,一來因意外事故的發生實在難以預料;二來癌症早已躍居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第一名。
「醫療險要早買,有的人就是在得了癌症後,才發現自己當初沒買癌症險,」一位負責過理賠業務、目前擔任商品企劃的壽險公司主管說,他的姑丈就後悔當初沒有買癌症醫療險。
他說,他的姑丈有買醫療險,但是沒有針對癌症購買癌症醫療險,有一回上廁所時,發現有便血現象,原本以為是得了痔瘡,到醫院仔細檢查,發現是得了大腸癌。
他的姑丈是家庭經濟支柱,全家人都靠他賺錢過活,如果當初買保險時,能再順便附加癌症險保障,多花不了多少錢,一旦得到癌症後,不但可領到一筆初次罹癌保險金,癌症住院醫療、癌症手術費等也都能獲得理賠;但他姑丈卻只能向保險公司請領一般的住院日額給付,對龐大的癌症醫療負擔,根本是杯水車薪。
這種情況發生時,扼腕的不只是保戶,保險公司也常會碰到一些罹患重大疾病(例如癌症、心臟病、高血壓及肝硬化等)的人,最後只能賠他金額有限的住院日額保險金,而無法一次就給個三、五十萬元,讓保戶能安心就醫,這種情況,看在理賠人員眼裡,也只有替保戶遺憾的份。
「通常發生重大疾病的人,大多都沒有投保重大疾病險。」業者表示,國人十大死因中,多數都是屬於重大疾病,所以消費者如果經濟能力許可,還要購買「重大疾病險」保障,否則保戶若只有單純的住院醫療保障,就算保險公司想幫他一把,也因他根本沒買這類保險而愛莫能助了。
留言列表